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心得]如果梵谷不憂鬱

這是小組疾病歷程體驗報告的一部分,算是要對報告主題的疾病先有些認識。在搖晃的自強和頭痛流鼻涕包夾之下,我真的......


要向嘴砲致敬,雖然我已經快要看不懂自己在寫甚麼了(昏)


《如果梵谷不憂鬱》 彼得˙克拉瑪

  回顧歷史,偉大的畫家、詩人、劇作家,帶點淡淡憂鬱的氣質,風靡了數個世紀的藝術靈魂──然而,「憂鬱就是藝術和天才的必要條件嗎?沒有憂鬱症,是不是就沒有梵谷的大師之作?」一如書名開門見山的問題:如果梵谷不憂鬱,又如果,十九世紀有「百憂解(prozac,一種抗憂鬱藥)」,歷史會重寫嗎?作者彼得˙克拉瑪醫師綜合了科學界的研究成果、本身的醫療經驗、更援引古往今來受憂鬱症所苦的人們為例,深入淺出的與讀者分享憂鬱症的迷信與真相。


  「我們說憂鬱症是疾病,但這是否表示我們有心像根除天花一樣根除憂鬱症,讓人類永遠不必為憂鬱症所苦?」多諷刺的問題,作者花了相當大的篇幅說明天才的創造力來自生命的苦難淬鍊,而與憂鬱症無關。以社會的觀感而言,憂鬱症是一種人性的耽溺,帶點敏感的美麗;站在醫療人員立場,只要是疾病就該被根除,我想回歸原則,這一點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是無庸置疑的!看看現在的社會新聞,層出不窮的人倫悲劇,有太多浮現了憂鬱症的影子,我們還能為憂鬱症辯護嗎?所有的醫學倫理,無非圍繞著一個事實:拯救,無論是傷病、生命、或是心理。我想憂鬱不是細膩的要件,坦誠的心情更能認識自己,人人都可以「為賦新詞強說愁」,多愁善感不必要是憂鬱症,差別在於個人經歷罷了。如果一定要將憂鬱與唯美連結,我只能說這樣的美,太病態。我不太能夠描述這本書給我的感動為何,而重要的是醫療與社會間的互動帶給我的省思──憂鬱症的破壞力我們有目共睹,更多的關注、關懷,都將是杜絕憂鬱症應有的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