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作文]發現生活中的美

**原本以為國文選了現代詩就可以不用寫作文,我錯了......

1.生活中弧線的聯想
  • 盆栽邊緣的酢漿草挺著逐漸飽滿的果莢,終於等到了那驚天動地的一刻,黑色圓點倏地蹦向藍天,沿著纖細但明晰的弧,向未知旅程,飛起,致敬。
  • 他奮力地仰起頭,瘦弱的嫩莖舉起彷彿千斤重的子葉是母體遺留的愛,緩緩揚起一道慎重的弧線迎向陽光……窗邊的綠豆芽,搖曳著。
  • 一如貓兒的天性:獨來獨往,甚至對主人也都愛理不理,黑咪斜睨著努力想逗弄牠的我,忽然他瞥見了我手中搖晃的白色毛線球,那雪白的半徑曳著恰好的圓弧,一個飛撲──一團黑影掠過半空,弧線輕盈的結束在黑與白的交融。


2.用以上三種聯想,以「發現生活中的美」為題,寫600字以下的作文。  

    發現生活中的美

  藝術大師羅丹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們的生活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冰冷鋼筋,都市叢林,連著天際的高樓大廈是一抹濃得化不開的、沉鬱的灰。我在熙來攘往的人潮裡試圖感覺,追尋所謂的美……捷運票口的嗶嗶聲,歲歲年年的穿梭在忙碌的時空。曾幾何時,我們不再為天邊偶然漾出的彩虹歡呼,不再輕易揚起嘴角,用最普遍的語言問候陌生的臉孔。那些簡單而美好的弧線,在記憶裡用同樣鬱悶的灰黑沉寂。

  而我竟偶然撥開了塵封記憶的灰。公寓壓迫的狹小空間裡,短毛貓黑咪斜睨著無聊至極的我,我終於用搖晃的毛線球引起她的注意。一個飛撲,輕巧掠過適才白色半徑曳出的弧,然後降落成黑與白的交融。望著她滿足的玩弄著毛線球,那道一瞬閃過的弧彷彿似曾相識。

  單調色彩的城市裡,美不應缺席。念及此,周遭的事物似乎都有了生命和意義。為好玩而種的綠豆冒出了芽,瘦弱的嫩莖奮力舉起彷彿千斤重的子葉,舉起來自母體的滋養,揚起一道慎重的弧線迎向陽光。盆栽邊的酢漿草挺起逐漸飽滿的果莢,為著那驚天動地的一刻無聲讀秒……..「碰!」黑色圓點們倏地蹦向天空,沿著纖細但明晰的弧,向未知旅程出發。

  忽然發現,天際有種澄澈乾淨的藍,美得無懈可擊。而細微的美麗隨處可見,只在一眼瞥見我們習以為常的全部,無時無刻都能點綴生活,繽紛我在夏日悶熱午後煩躁的思緒。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心得]生命的有限與無限

  他們是旁人眼中近黃昏的憂傷,仍不忘燃燒滿天絢麗的彩霞;他們是逆風的向日葵,無懼死亡,迎向陽光……,我在醫學院大一新生人群中望向成杏廳舞台,面對一雙雙仍不脫稚氣的眼睛、抱著對生命熱情與疑惑來到這裡的我們,台上的生命鬥士娓娓訴說,那股堅毅深深撼動著我,志於成為醫者的我——生命的有限在於歲歲年年的流逝終將走向盡頭,無限的是點亮對生命的堅持與熱愛,照耀人寰。

  第一堂課,換腎病人楊千慧小姐帶我們進入她的生命故事:一個晴天霹靂般地宣告讓她開始了洗腎的療程,然而視疾病為尋常的醫生忽略了病人感受的對待遠比生病更令她感到心痛!我試著想像未來,一個經驗豐富的醫師或許會忘了自己第一次學習一個疾病名稱時想要治癒它、征服它的心情,但千萬不能忽略一個疾病如何衝擊著遭遇他的病患。病患渴望的不只是治療,很多時候是心靈上的慰藉,一句安慰打氣都能為治療加分,而這不是一句例行的指令就可以隨便帶過的。最令千慧難過的是要她洗腎的醫生僅是冷淡的說:「你每個禮拜都到這裡來看電視(洗腎)」,所謂醫生,醫癒的不只是人而已,更要醫心,我暗自警惕著…..將心比心,感同身受是醫療的最初部分,沒有了感受力的根基,便不算一個完整的疾病療程。

  不同於千慧給我們一種反省的嚴肅氛圍,張敏嫻小姐用輕鬆俏皮談話分享她的心情。罹患骨化症的她肢體漸漸的僵硬化,鈣化的身體拘束了本應充滿活力的奔跑跳躍,然而樂天的她選擇以用無傷大雅的調侃為生命上色,繽紛了她周遭的人們!乍聽到骨化症我無法如此樂天,或許張敏嫻小姐也曾經有過掙扎和埋怨吧?但聽著她笑對人生,笑對每一個和她一樣遭受病痛的侵襲的人們,不得不佩服她為自己生命的負責態度——人生不就應該這麼充實快樂嗎?比起行動上的不方便,抱怨課業、抱怨自己的外表、人際關係云云,忽然都像是微不足道了……,我們何其幸運。

  電影《潛水鐘與蝴蝶》是第二堂課的主題。以前看過這本書,很多熟悉的片段仍在電影中重溫震撼。悲劇來得突然,透過主角鮑伯一隻眼睛視角的拍攝手法,我努力體會他只剩一隻眼睛可以眨動、看見世界的心情,很多過去習以為常而不知道珍惜的事忽而遙不可及,令我幾乎哽咽的一幕是主角的父親打電話給他,年邁的父親心疼的說自己被公寓困住,而兒子被身體困住……,鮑伯急切的想用眨眼拼字回應,然而視野模糊了……。鮑伯曾經想死,漸漸願意面對自己軟弱之處的他終於走出疾病折磨的陰霾,用文字記錄生命點滴。我想,透過書籍和電影,鮑伯傳達的並不是描述他的疾病如何毀壞了他的美好未來,或是讀者應該有痌瘝在抱的胸懷等等,他一字一字拼命想要表達的是在他遭到禁錮的身體裡仍活躍的美麗:「是否有一把鑰匙可以解開我的潛水鐘?」厚重的潛水鐘裡那隻翩翩的蝴蝶並不彷徨,活在當下便能哭笑淚流,展望未來。

  楊玉欣小姐彷彿為偌大的成杏廳帶來陽光!第三堂生命倫理,又是一個老天爺的玩笑,然而並未綁縛一個知足、樂觀的靈魂。其實在診斷出得病之前,楊玉欣小姐的成長過程經濟並不豐裕,不算順遂的家庭際遇讓她學會笑著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無比燦爛的笑容感染了在場所有的人!從她的談笑風生裡好像這世界上沒有邪惡,只有純然的善良真誠。楊玉欣小姐說:「受苦而發現生命的意義」「我不害怕吃苦,只怕我的態度比不上我的吃苦」——是這樣的心境讓她對逐漸癱瘓的身體如此釋然。回到習醫的本質,或許再好的技術都無法阻止生命走向極限,而我衷心期待我能成為那樣的天使,帶來無限的希望和陽光。

  最後一段,是關於在擁有醫療背景之下照顧父母的經驗省思:當醫療人員成了病患家屬,是怎樣的心情?在自己專業領域與旁觀家屬的身分之間,李引玉老師道出了混淆的角色期待,也再一次呼應了第一堂課千慧與我們分享的課題:醫療人員所見的常態,卻常是病人及家屬生命中的唯一,體諒或漠視,都將刻骨銘心。情緒一度崩潰的李引玉老師攤開了思念去世親人的痛與不捨,是委婉控訴,又包含著對醫學院同學的期待,我想不論是誰都將面對親人的生逝,而醫療人員務必要有更好的心理調適,看似殘酷,然而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道路就該堅持。我在筆記本上記錄片片斷斷的感想,逐漸拼湊出理想的醫生模樣……心理層面自己還有太多需要建設,說著夢想太虛無,踏著實踐的腳步努力才是真實。

  她們在命運的捉弄之外走進心裡的桃花源;鮑伯在沉重的沉鬱的潛水鐘裡豢養著輕盈的彩蝶,竭力為生命吶喊、歡呼。人人終將一死,然而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無限的美麗,正是生命倫理課程想要傳達的訊息,決心為人類生老病死奉獻的我們除了要將心比心感受病患的情緒,更要試著引領,試著讓自己成為照亮心裡晦暗角落的光芒。而我們的未來會面對更多更多,也許不那麼樂觀的生命歷程,勢必有波瀾,壯麗或者悲愴。「然而兵士總得向前,一如醫者沒有逃避面對死亡的權利。於是白袍吸著許多生命終站的記憶,月月年年。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刷洗,一點一點沉澱醫者的心情。」林育靖醫師的散文集《天使的微光》這段令我印象深刻的文字恰註解了我此刻的體會:有限或無限端在人心,而醫者看待生命,要有更完整更圓融的關懷與慈悲……沉釀過的領悟將伴隨著我每一刻,此生不渝。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心得]9/30重症及研究醫學生涯

9/30成大醫院 陳昌文醫師&劉秉彥醫師˙重症及研究醫學生涯

  提到重症醫學,不難聯想到加護病房裡與死神搏鬥的緊張氣氛:重獲新生的喜悅,以及天人永隔的痛徹心扉,在肅殺冰冷的醫療儀器之間,流離。醫師,無可避免地要面對生離死別。近年來醫療技術的提升,從鬼門關前救回人們關心、摯愛的生命已不是奇聞,來自內科加護病房的陳昌文醫師,以簡單介紹成大醫院ICU的現況說明了現在重症醫學所受到的重視。但是存在著另一個越來越浮上檯面的問題,那就是我們依然必須認清:人有一定生命年限,而醫藥的幫助是有限的。面對瀕死的病患,更多的急救措施究竟是延長生命還是延長痛苦?無意識的生命延長真的對病人好嗎?回到醫學倫理的問題,重症病人積極治療的同時,有時也要考慮讓病人「好走」。在加護病房裡病人(通常)無法自主決定,不願放棄治療的家屬通常與了解實際情況的醫師造成觀點對立,這與我最近閱讀的一本書《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恰可互相參照:死亡的尊嚴,即是「死亡品質」,在歐美國家已逐漸廣為大眾接受,當然其中會牽涉到安樂死、自殺等道德爭議,然而假設我就是病人,與其極端痛苦地活著,不如有尊嚴地死去……再多的無效醫療,救不回病患更是徒然浪費醫療資源。消極看待,合理放棄,雖然我並不認為一位有熱情的醫師能夠問心無愧的說出這樣的話,然而世間最殘酷的「人生而平等」,不過就是諷刺地表示生命線兩端的平等罷了。

  曾獲國內心臟醫學最高榮譽丁農獎的劉秉彥醫師,為我們帶來了醫師的研究生涯介紹──行醫的過程裡仍不斷鑽研,恰與前一週邱元佑醫師提到的「醫師科學家」相互呼應。劉醫師與我們分享了他的求學過程,以非常輕鬆的態度暢談他一路上遭遇的困難、貴人相助和榮譽的肯定。看著投影片上條列的獎項,欣羨讚歎之外,我想是劉醫師略過了會讓課程變得有些沉重的刻苦自勵吧!在同學們被逗樂的哄笑聲中回顧自己,到目前為止,半個月的大學生活讓一切漸上軌道,大學正如許多師長們的叮嚀:一個完成夢想的所在;又如劉醫師提到黃崑巖院長送給他的話:機會屬意有心人。用在自己身上,當然要勇往直前了。

  重症醫學帶來的道德議題和展望未來的研究生活,第二堂醫學生涯又是一番不同的領悟。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心得]9/23內外科醫學生涯

9/23成大醫院 邱元佑醫師&謝式洲醫師˙內外科醫學生涯
  
  醫學生涯這堂課,對於經過升學考試壓力來到醫學系就讀的我們意義非凡。
  第一節課是邱元佑醫師主講:內科醫師醫學生涯。他提到了「晚熟的醫師科學家(physician-scientist)養成」──醫學相較於其他科學的養成最為晚成,而往後執業的過程中更必須時時充實自我,不斷研習提升,即為所謂的「醫師科學家」。我聽到這個詞的感覺是期待的,我喜歡科學、喜歡實證,成為醫生是另一個夢想,醫師科學家自然是我努力的目標!邱醫師也提到了這其中的矛盾:從實驗桌到病床的心態轉折。科學家面對的常是知識源頭的回溯,可以不帶感情的實事求是;而醫生面對的是生老病死,病床上是與自己等價的生命,怎能冷漠以對?記得白老師要我們寫下自己對於「醫學」和「醫生」的定義:學,無庸置疑是醫的基礎,而我期待自己能夠醫癒受病痛折磨的眾生,不只醫人,也要醫心。我想這也是重視人文的成大醫學系對於新鮮人醫學生的期待吧!帶著反省自己與展望未來自生活與生命態度出發,在理想醫師、專業知能作有意義的聯結。

  七年的醫學教育養成看似漫長,但未來的路更遠。邱醫師提出了另一個問題:投注畢生於醫學領域,是否就是對自己盡責?多少人抱著習醫的熱誠進入醫學系就讀,然後終其一生在醫學中孜孜矻矻,然而專業領域之外一無所知,甚至成為生活白癡。這不是不可能,雖然我不認為有生活白癡那麼誇張!對自己盡責,我的定義是「活得無愧於心」,在執業上兢兢業業,在生活上努力充實自己,活得精采快樂也就是對自己盡責了!此外,尋找自己的role model:熱誠、創造、愛 ,也是另一個必修功課。

  邱醫師的投影片穿插了很多醫療的統計數據,以我們現在所學實在無法了解這些資料在專業領域上的意義,然而在醫學人文方面,邱醫師的確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第二節課是謝式洲醫師的外科醫學生涯。謝醫師的專長是整形外科,投影片上很多是謝醫師的手術成果:斷指、斷臂接合,組織培養的耳朵移植等等,所有人都不禁為精巧的手術發出讚嘆!我的志向是外科,儘管很多人都說外科又忙又累,醫療糾紛又多,然而我認為,既然都決定成為醫生,就不能害怕辛苦,畢竟服務人群是當初立定志向時就應該有的覺悟!我嚮往電視劇、小說漫畫裡描繪手術檯上的神乎其技(雖然帶了很多戲劇效果而錯誤的誇大了),看到投影片的當下我開始想像未來,感到一震熱血沸騰……期待自己不辜負現在看起來很遙遠的目標,有那麼一天,披上白袍的自己仍堅定地履行。

  整堂課印象最深的或許是這張圖↓















我在課堂中快速抄下文字後用小畫家重繪,對於醫者的養成,這張圖給了簡潔扼要的說明。
  
  期待著,當然我也要更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