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5日 星期日

http://web1.nsc.gov.tw/fp.aspx?ctNode=40&xItem=10555&mp=1

今天,嗯不對,是昨天了,
在翻以前準備生奧的時候整理的科普資料(尤其是諾貝爾生醫獎的部分)
意外發現有一篇文章是現任老闆的著作(愣)

兩年前我看他的文章,然後現在我在他的實驗室裡

半夜想這種命運的問題真是有點令人發毛(?)


終於把文獻探討寫完了,但崩潰的引用整理還在後面(暈暈暈暈暈)

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 清大 彭明輝 前言 學術研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追求的是「把既有知識的邊界往前推」;而它最忌諱的是「閉門造車」。因此,學術文獻回顧(literature survey)與分析是學術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把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工作做得完整、徹底,自然會培養出從事學術...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心得]觀摩(跟診)

(有人說他有在follow這個網誌但主人實在很怠惰....=   =)
簡短的紀錄一下跟診的過程希望之後心得會比較好寫一點。

2011/11/14
看到跟診配對名單上我跟到的是外科很令人興奮!!移植外科主任、公共事務室主任,雖然不知道後者到底跟醫學生涯有甚麼關係,交際應酬也是工作的一部份吧我想。......內心暗自祈禱不要被抓去跟飯局,這種時數有點尷尬。

禮拜一下午四點,門診大樓213一般外科門診,在護士打開門呼喚下一位病患的時候跟著她進入診間。三位埋在病歷和文件裡的護士、一位Intern學姊、一派悠閒愉悅跟我打招呼的老師,診間裡有輕鬆愉快的氛圍,和記憶裡的醫院大相逕庭.......。搬了張椅子在學姊旁邊坐下,
「妳幾年級呀?」學姊轉頭過來問。
「大二。」
預期中的驚訝表情。「噢那不懂的可以問!」

原本還擔心在門診結束的前半個小時才來會什麼都看不到,事實證明是多慮了。老師的病人幾乎都是中年以上的民眾,整個診看下來幾乎都是跟甲狀腺相關的疾病;他熟練的用笑容問候每一位走進診間的病患,用台語問診,每隔幾位病人的診斷後就轉頭問學姊特定現象的解釋,提綱挈領一番。教科書與臨床的連接就是這樣吧!有些時候學姊思索了許久仍無法回答,老師繼續看診的同時她趕緊拿出guideline查閱,也一併向我解釋。症狀相似的甲狀腺機能亢進就分了好幾種成因,每一種成因的要用的治療也不同......我看得出了神。哪一天我也會(必須)把這樣有著密密麻麻英文中文的小冊子塞進大腦裡吧。

插曲:普生考的原文都忘了......一時沒聽懂甲狀腺(Thyroid)讓老師露出驚訝的表情,我整個就不知所措加慚愧,唉。

傍晚六點,最後一位病患離開。算一算從一點半到六點,五個半小時的看診,診間裡的人好像還看不出一點疲態或煩躁感。老師問我:「這是妳想要的生活嗎?」我想,一部份是的。看著醫師的生活並不代表我以後會過著相同的,也許做著同樣的工作,但心境上心態上想必每個人都有差異。不過對我來說前提是體力和耐心還有待加強。


太久沒寫心得了好貧乏..............................................QQ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心得]基層醫師的醫學倫理觀

12/2韓良誠醫師˙基層醫師的醫學倫理觀
-兼論個人的行醫過程與感想-

  在醫學生涯的書單裡有這麼一本書:韓石泉醫師的生命傳記,讀過後除了發現韓醫師與成大醫學院的淵源頗深(如:醫圖前的「石泉廣場」)、感佩其行醫的情操信念之外,對於課表上韓良誠醫師的這堂課更產生了許多期待,克紹箕裘的韓醫師不同於先前的課程由來自醫院的醫師們分享經驗,開業的醫學生涯會有怎樣不同的見解呢?

  韓醫師笑言:「說『倫理學』太沉重,可能一學期都講不完,」仔細思索課堂上的每一句話,「倫理觀是我自己的分享。」其實也不需要太多字詞,韓醫師的信念不過就是幾句話:將心比心、有醫無類。說得容易,就連奉獻人生大半輩子的醫師都仍謙卑的反省、時時檢視自己,我們正待啟程的醫學生涯,怎可不謙遜以對。

  韓醫師傳達給我們一種很強烈的、對自我的堅持。做為基層醫師,仍不停地進修、研究,只因秉持著一個原則:做醫生如果不持續進修,對病人而言是unfair的事;做醫界的學徒,時時學習。我頭一次聽到以「學徒」稱呼醫生,但想想也不無道理……其實不管在哪一行,終身學習都是一件說得倒但不一定做得到的事,醫學生涯的每位老師都是如此地告訴我們:持續進修,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要給病人最好最新穎的服務品質。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韓醫師也提到成大小兒科黃朝慶教授的一段話作為佐證:

--當一個人開始花時間回憶過去的種種事蹟時,便是老化凋零的開始。

當很多人說你好,請你到處演說,而你也認為自己很好時,那就是你自己向下沉淪的開始。

所以我們更要以此警惕自己了。

  課堂裡也提到了有趣的議題,「台灣有沒有快樂的醫生?」如果沒有快樂的醫生,很難有快樂的病人,……韓醫師提醒我們要懂得在面對病人的時候,保持一顆喜樂的心。這讓我回想起高中時,生物老師提到的小插曲:醫師們的醫術或許不相上下,有些醫師就照用藥知識開藥,但有些醫師會記得同一種藥在不同藥廠的顏色,懂得在開藥品的時候用不同的顏色調出五彩繽紛的配方──簡單的動作就看得出醫師的巧思,為什麼會說台灣的醫師不快樂?除了很多醫生當初是為了家人的期待習醫,終身活在自己熟悉(因為學習)又陌生(因為沒有熱情)的領域裡,生活壓力、超重的工作量和日復一日的重複動作或許是原因,但就如同有句流行歌詞說:快樂是自找的,一點點新意讓病患看見藥品也能感受色彩的點綴、重展笑顏,我想能夠這樣為病人著想的醫師或許心情也是如此燦爛愉悅吧!而我期許自己能成為帶給病人快樂的醫生。

  「以平靜心看待:在順境,要節制、感恩;在逆境,要忍耐、奮發。」一頭白髮仍不減他的精神矍鑠,當韓醫師娓娓道來他的行醫經驗談,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全心奉獻的長者,肩負神聖的使命,救人濟世──而醫者,正該如此。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心得]生倫訪談1

12/2生倫訪談 心得by惠軒

  生倫課堂上不斷地不斷地倫理討論實在令人提不起勁,我不懂為何這些沒有解答的問題必須被洗腦式的不斷重複。然而生倫的作業(其實也不純然是嘴砲)我倒是十分在意。預計的資料來源有訪談、讀書心得、其他專業知識(一點點)等等,訪談算是最有挑戰性的一關吧,而這次的心得,我必須說是出於自願想要記錄下來的,也許好多感受盡在不言中。從接到訪談對象的資料之前,督促所有的組員都要寫讀書心得、找資料,對於訪談還有些緊張,一直在想哪裡欠準備之類的:做名牌方便大家介紹自己給受訪者,也盡量讓受訪者別有被審問的感覺(可以直接叫出大家的名字感覺比較親切);準備每個人的訪談問題紀錄格式;最後怕結尾會很尷尬的說了謝謝再見就結束,所以還準備了小禮物。

  事實證明我多慮了……劉小姐很健談,很主動地分享她的憂鬱症經驗,並且因為她過去是護士的身分,對於醫療的知識也非常豐富,以至於當她不自覺地脫口而出一大串原文的名詞時讓我有在上醫學生涯的錯覺()。很謝謝老師幫我們找到了這樣的訪談對象,我們獲得的資料算是超出我們的預期吧,就像在訪談最後,劉小姐問我們現在幾年級時說:「如果你們是大三大四,問這樣的問題可能都太淺了,但是大一可以問這些問題經很不錯」,她除了了解自己病情,對於用藥知識、醫療行為也瞭若指掌,我們沒掌握到的面相她也都一一點出,這次的訪談其實已不只是完成作業而已,更是上了豐富的一課。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心得]如果梵谷不憂鬱

這是小組疾病歷程體驗報告的一部分,算是要對報告主題的疾病先有些認識。在搖晃的自強和頭痛流鼻涕包夾之下,我真的......


要向嘴砲致敬,雖然我已經快要看不懂自己在寫甚麼了(昏)


《如果梵谷不憂鬱》 彼得˙克拉瑪

  回顧歷史,偉大的畫家、詩人、劇作家,帶點淡淡憂鬱的氣質,風靡了數個世紀的藝術靈魂──然而,「憂鬱就是藝術和天才的必要條件嗎?沒有憂鬱症,是不是就沒有梵谷的大師之作?」一如書名開門見山的問題:如果梵谷不憂鬱,又如果,十九世紀有「百憂解(prozac,一種抗憂鬱藥)」,歷史會重寫嗎?作者彼得˙克拉瑪醫師綜合了科學界的研究成果、本身的醫療經驗、更援引古往今來受憂鬱症所苦的人們為例,深入淺出的與讀者分享憂鬱症的迷信與真相。


  「我們說憂鬱症是疾病,但這是否表示我們有心像根除天花一樣根除憂鬱症,讓人類永遠不必為憂鬱症所苦?」多諷刺的問題,作者花了相當大的篇幅說明天才的創造力來自生命的苦難淬鍊,而與憂鬱症無關。以社會的觀感而言,憂鬱症是一種人性的耽溺,帶點敏感的美麗;站在醫療人員立場,只要是疾病就該被根除,我想回歸原則,這一點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是無庸置疑的!看看現在的社會新聞,層出不窮的人倫悲劇,有太多浮現了憂鬱症的影子,我們還能為憂鬱症辯護嗎?所有的醫學倫理,無非圍繞著一個事實:拯救,無論是傷病、生命、或是心理。我想憂鬱不是細膩的要件,坦誠的心情更能認識自己,人人都可以「為賦新詞強說愁」,多愁善感不必要是憂鬱症,差別在於個人經歷罷了。如果一定要將憂鬱與唯美連結,我只能說這樣的美,太病態。我不太能夠描述這本書給我的感動為何,而重要的是醫療與社會間的互動帶給我的省思──憂鬱症的破壞力我們有目共睹,更多的關注、關懷,都將是杜絕憂鬱症應有的態度。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心得]11/4女醫師生涯

11/4成大醫院 徐慧萍醫師&康琳醫師
 
  乍看到醫學生涯課表時,「女醫師生涯」這堂課便吸引了我的目光。儘管在講求性別平等的時代,老一輩的人眼中,「醫師」仍與「女醫師」是截然不同的看待…..時常,長輩們向街坊鄰里誇耀著一個考上醫學系的小孩,那個冠在醫師之前的「女」字聽起來莫名冗贅。女醫師生涯這堂課,或許會和我們談談身為女性的理想與現實吧,我滿心期待。

  醫龍、實習醫生,醫療影劇裡神化了的外科醫師無疑是許多人的憧憬,而我正嚮往著手術檯前那雙銳利的眼與俐落手腕──外科,儘管INTERN的學長姐形容為地獄般的辛苦麻煩,對我而言卻是堅定的目標。來自成大醫院一般外科的徐慧萍醫師一開頭便問:「為什麼來讀醫學系?」這個古老的面試問題百問不厭,然而在全班大多數人以熱情的「對於醫療服務有抱負、想要服務民眾」回應之後,徐醫師竟回答她是被父母逼著念醫學系的……當下我有點錯愕,或許這個回答才是誠實的大多數,然而我不禁好奇,究竟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在一個自己並不熱愛的領域鑽研。接著,一連串輕鬆有趣的PPT說明了一般人對於女性醫師的誤解,還有執醫過程中會遇到的困境與應對,男性醫師是權威的刻板印象其實給了女性醫師在職場上很大的壓力。徐醫師講話很風趣,整堂課笑料不斷,但令我覺得弔詭的除了徐醫師毫不隱諱地說自己並不想念醫學系,還有不斷的強調「男性權威不可翻越」等觀念,她提到法蘭西絲‧康利教授所著《不與男孩同一國》中的一段「直到現在,大家還是認為『女人不像男人那麼棒』,所以女人比較適合當第一線醫師,不配成為外科醫師或其他專科醫師」卻一再表示女生想為醫師要有無法超越男性權威的覺悟,也許我們還太天真、不夠世故所以不懂嗎?男同學們也提出了這個問題,是否兩性之間的刻板落差真的無法平衡?徐醫師的回答是那麼篤定的否決著實令我難以置信,甚至帶點失望。在生命倫理課堂上,護理系的陳清惠教授呼籲我們不要忽略「內外兒婦」四科的醫生荒;和學長姐聊天時,對外科的期待換來一句「如果想走外科,現在就可以開始打混了」;徐醫師說絕對不會讓自己的女兒走外科,……然而我相信,我的夢想並不因此動搖。

  另一位同樣是外科系統的、婦產科的康琳醫師似乎有著和徐醫師相同的見解,雖然口氣委婉得多。「無論是男醫師還是女醫師,成為一位好醫師才是最重要的。」性別是天生,無關性別的努力是我一直深信不疑的。兩節課下來,兩位醫師的確教給我們,不論是男生女生,關於醫學生涯的成長與蛻變,但我的反省竟來自質疑。